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
松浪信三郎 著
梁祥美 譯


在二戰之前,雅斯培稱自己的哲學為「存在哲學」,而海德格也被稱為「存在的哲學」。然後在戰後,「存在主義」突然爆發性地流行起來。1945年沙特在巴黎以「存在主義是不是人本主義?」為題演講。第二年(1946)出版「存在主義就是人本主義。」

當時,沙特面臨來自共產主義者、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的責難。

P.6,來自天主教徒方面的責難,他們認為存在主義在於強調人的的卑劣,到處挖掘骯髒的、可疑的、黏糊糊的東西,而忽視人性的光明面。共產主義者和天主教徒所共同責難的一點是,存在主義輕視人類的連帶性,而把人孤立起來。存在主義是從笛卡兒的我思(Cogito)出發----共產主義者這樣挑著它的毛病。而基督教所苛責的是,如果存在主義廢棄神的命令或永恆的價值,剩下的便只有無次序與混亂了。

P.7,沙特更以「存在主義就是人本主義」的論文來回答這種種的責難。「我們所謂的存在主義,自始至終所能講的,是要讓人的『生』成為可能,是在於宣示一切真理、一切行動之中都同時包括著環境與人的主體性。」

「存在先於本質」,在這句話裡,沙特定義「本質」是一種「構想」,例如,裁紙刀。工匠心想著裁紙刀的用途、樣子,然後才製造,製造出來之後,才有裁紙刀的「現實存在」。這個構想就是裁紙刀的本質。那麼人也是先有個構想、樣子之後,才被「製造」出來的嗎?似乎,某些宗教信仰者是這樣相信的,他們相信的「神」就像個捏陶人,而「人類」是捏陶人捏出來的泥娃娃。在這種想法之下,捏陶人的構想,就是人類的本質囉,然後就形成了「本質先於存在」的狀況了。因此,存在主義宣示的「存在先於本質」想當然爾會跟宗教信仰者很不對盤。所以,走到後來,強調從「主體性出發」的基督教存在主義與無神論存在主義最後演變成為無神論才能首尾一貫,沙特在演講尾端這麼說著,P.11,「如果基督徒一定要將所有無信仰的態度都稱為絕望,那麼這個立場的確是從根本的絕望出發。存在主義並不因為是無神論,而徒然消耗精力以證明神的不存在。存在主義的看法寧是這樣的:萬一有神存在,那也沒話說。」可見,當時宗教領導著整個歐洲社會,如果有人想說出很「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只好退而求其次的說著,「萬一有神存在,那也沒話說。」

未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