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記者/張佳偉、吳聲華、李嘉樺
採訪日期:2011/6/5
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發生不小的變動,原先氣候宜人沒有天災的地區,紛紛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的襲擊,由於不曾有過先例,所以當天災來臨時往往造成更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有鑑於此,現在當我們面對一個開發案的時候,需要以更審慎周密的角度去進行評估,考量的問題並不只是現在沒有危險,而是即使在面對將來的氣候改變的時候,也要能夠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一. 天災不斷的大湖地區
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周遭地區,自1997年的溫妮颱風開始,只要每年颱風季節一到,當地居民就要準備好與水災對抗,雖然這一現象在近年的基隆河整治工程中稍有改善,由於康寧抽水站一期和大溝溪滯洪池完工使得近年大湖地區水患發生次數減少,但是慈濟所使用的兩塊基地之上游集水區水系與大溝溪、米粉坑溪都屬於大湖水系。雖然目前因台北市政府改善當地排水系統,使得淹水次數減少,但亦有因人為疏失造成抽水站和水門未正常啟動造成的淹水損失記錄存在。追根究底,此地區本就屬於集水區與洪氾區的範圍之內,淹水本就難免,只是開發已經造成,現今能考慮的是如何將損害減至最低,避免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
圖一 紅色部分是慈濟內湖開發案的兩塊基地,中間以紅色連結部份是預訂開山挖路的部份 |
 |
圖二 藍色線條圈起的範圍,是西元1904年完成的台灣堡圖中,大湖的水域範圍 |
二. 慈濟基地現今存在的問題
慈濟目前所購入的兩塊基地,位處於牛稠湖水系匯入大湖水系的交界點,這個位置原先屬於大湖水系的一部分(圖二)。目前這兩塊基地大致上存在以下三點問題。
A. 兩塊基地被違法填土(表一)之後,使得集水區下游地勢比上游處高,
造成現在只要下雨,上游農地就會淹水的現象。
B. 由於北基地(圖一)曾經是大有巴士的車站,大部分面積都已經鋪上
柏油,排水上也未經過審慎設計,造成地表水流無法滲入地底。
C. 慈濟在北基地(圖一)內進行資源回收整理,雖肯定其對環保的貢獻,
但是一但進入雨季,堆積在基地內之塑膠製品有被山洪沖入大湖水系中堵塞排水口的危機。
大湖山莊地區多次淹水確實無法歸咎於慈濟內湖園區,但是一但現有的基地蓋起大樓,就像是在山谷狀的集水區出口加上了一個塞子。保護區原先的功能是集水保水和延遲洪峰的功能,像是海綿一樣,在暴雨來臨時吸收過多的雨水,然後緩慢的排入湖中,如此一來,上游不會淹水,大湖的排水量也不會超出負荷,這是人工的滯洪池無法做到的。慈濟開發之後,若不做排水,則上游三十幾戶人家就會淹水,但是若因為避免自家淹水,而加強排水系統,加上鋪設水泥地面之後,下雨時的逕流量將會加大。換句話說,洪峰將會提前來到,而大湖雖然已增設康寧抽水站,也未必能夠消化如此大的排水量,到時,大湖水位上升,將會回灌到大湖山莊一帶,慈濟基地一帶地勢稍高,也許不會受到影響,但如果慈濟基地也淹水,囤積在其中的塑膠製品一但隨水流漂出,將會阻塞所有排水系統和抽水站,內湖地區將成為一片汪洋。
 |
圖三 2001.9.16納莉造成內湖嚴重淹水,左圖為一樓沒頂汽車漂浮情形,右圖為平日街道情形 |
 |
圖四 慈濟內湖基地的過去 |
三. 是否有變更使用分區的必要?
自1997年開始,慈濟每年都遞交變更都市計劃的申請書,到2010年底,都市計畫委員會始終沒有通過該計畫的申請,主要原因在於此變更使用分區的行為,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太大,沒有一個人敢出來保證變更之後絕對不會發生意外,也沒有人可以承擔起這麼龐大的風險。依照都市計畫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七條,允許在不妨礙保護區之劃定目的下,慈濟可以從事任何社會福利的相關事業。除非,慈濟計畫要在保護區要進行會「妨礙保護區之劃定目的」的工程,否則根本沒有任何變更的必要。如同之前提到的,該基地位處於水系排洪的吞吐要地,一但在此處開發,勢必破壞現有的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和水土保持,形成無法彌補的永久傷害。在全球氣候環境趨向極端化的現在,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台灣會遭遇到史上前所未見的強烈風災,當存在這種潛在危險的時候,作為一個慈善團體,更應該注重災害的防治,而不是等到災難發生之後再來進行挽救。
四. 慈濟有更好的選擇?
早在1998年,大湖地區居民就曾經發起公投,通過反對慈濟開發保護區的行為,並結合現有的大湖公園將其規劃為水土保持公園。建築大師姚仁喜和台大城鄉所的黃麗玲老師也齊聲呼籲慈濟將該地規劃為「水土保育的生態示範園區」,不僅不會破壞自然生態,又能教育社會大眾水土保育的重要,進一步從根本的源頭上去避免災害的發生,更是具體實踐了證嚴上人極力推廣的理念。近年來,台北市政府大力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計畫,慈濟如果有迫切需要興建志工大樓、醫院等建築物的必要,大可在台北市政府的協助之下,另尋他處更適合的開發基地,為何非堅持開發內湖地區不可?從法規上來說,慈濟沒有變更的需要性;從地理上來說,變更案絕對會為保護區帶來破壞;從地區微氣候來說,內湖特別是大湖一帶,真的是淹水的高風險地區;從替代方案來說,慈濟根本就有很多其他選擇,現況基地可以規劃為水土保育示範園區,志工大樓可以在市政府的協助下另覓他處。不管從哪一點來看,慈濟都實在不應該將保護區變更開發。這就是為什麼一大堆專家學者十年來都堅決反對,這就是為什麼慈濟會覺得只是一個小小的開發案要讓他們搞得這麼辛苦,甚至不惜去封殺媒體、去關說委員。為什麼弄得天怒人怨、沒有一個人開心拍手?慈濟是不是也應該反思這個開發案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發表新回應
所以慈濟的行為沒有道德問題??
時間:2013年1月26日 下午1:30
地點:台北內湖大湖國小 (捷運棕線,大湖公園站)
但是慈濟仍然要在保護區上蓋建築物,因此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將「保護區」改成「社會福利區」,如此就能名正言順的使用土地了。
另外,慈濟要在保護區蓋上自己的建築,但是這一區是順向坡、斷層且地質脆弱,而且慈濟設計的滯洪區小到無法發揮暫時集水作用,保護區實際上是承受不了慈濟的建設。一旦市府讓慈濟申請變更土地成功,可能會造成低窪地區(住家)淹水更嚴重、大湖公園捷運線下方無預警坍方、後山農民作物收成更困難等等憂慮。
http://newtalk.tw/news/2013/01/17/32946.html
多一家酒店沒人抗議,倒是多一個做善事的地方,大家意見這麼多......埃
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681&id=2893&p=1
所以之前財訊說慈濟很有錢 根本就是不實消息 因為這些地價上漲 慈濟不可能受惠轉為金錢 慈濟從未因為這些地價上漲而賣過任何一塊土地而獲利-未來也不可能 因為這些地是菩薩甕 湧出生生不息的菩薩才是發揮最大的價值 其實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才是最大最大的價值
慈濟所做的慈善只是化城 希望大家見苦知福 希望受助者收到關心有勇氣再站起來面對人生的考驗罷了
釋出土地只找到這則新聞
〔記者張勳騰/三義報導〕佛教慈濟基金會昨天慷慨捐贈至少2千多萬元的土地,協助三義國中升格完全中學,讓地方學子在民國102年就近升學,不用再辛苦通勤;對於慈濟捐地興學,地方民眾感佩慈悲濟世的無私胸懷。
*慈濟希望低度開發,原本要蓋醫院的時候,就是4.6公頃,現在面積更縮小到 4.4公頃。文教訓練設施,依法5公頃以下是不需要環評的。
慈濟總不可能為了一定要進行環評,而把面積增加到5公頃以上吧?
*不然到時候又會有人說,慈濟不是低度開發嗎?為什麼面積這麼大?
慈濟的崇高地位是建構於道德之上?還是法律之上?再者如若自覺慈濟在法律上站得住腳就不用擔心啦!!有甚麼好急?好氣?這個答案不知閣下是否滿意?
借六祖之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回應此問,若證嚴法師真乃高僧,必然對此不以為意,何來遊街示眾?昭慧法師也就別急別氣啊
慈濟內湖這塊基地,在民國86年慈濟購入前已經被嚴重破壞,場區裡鋪設柏油路,鐵皮屋林立,髒亂不堪。此基地名義為保護區,實為破壞區。慈濟希望將它改善為「兼具叢林、生態湖的慈善心靈園區」。
台北市核准保護區可供使用的項目共有18組及60多種,其中明訂保護區可以作為「社會福利設施」之使用。保護區在政府公共建設或公益需要的前提下是可以辦理變更的;依政府法令規定,都會區的保護區,可以申請進行公共利益之使用,但不以商業利益為目的。
另第八組第七款中:基地面積五○○○平方公尺以上者,須完成都市計畫變更之法定程序始得設置,建築面積二○○平方公尺以上者,應送臺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審議。
(http://www.laws.taipei.gov.tw/taipei/lawsystem/showmaster01.jsp?LawID=P13B1005-20111228)
台北市的各保護區是從民國50年間由台北市政府劃定,當時的時空環境比起現在差距很大。另依據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台北市1/5000土地利用潛力圖」顯示本基地幾乎為「很高土地利用潛力區」及「高土地利用潛力區」。慈濟內湖園區計畫引用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3款,是否符合適用『國防或經濟發展之需要』的條文?答4:慈善的投入也是公益經濟的一環,會帶動整體GDP的成長。公益慈善團體在購置相關物資與用品投入社會扶助的同時,帶動整體社會的善經濟之循環。慈善志業在全世界都是屬於是「公益經濟」,慈善救濟是「善經濟」。
社會福利是國家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公益團體透過長期給予社會弱勢團體的專業協助,除了提升弱勢族群的經濟條件,同時也是提升富裕階層的心靈富有。
慈濟園區案依法提出申請,將來會由市府都委會依專業及法令進行審查,並非如反對團體所言,慈濟違反法令之規定。
捐款集資買公車廣告一事,全是反對變更保護區之大湖里里民;自發性募款集資,自行匯款入專款帳戶,
前者佛教前輩引<中時報導>所謂捐款來自外地人之報導, 實令我們這些捐款之里民大為不滿!
或許有些問題已經沒有真相,但不能任意糟蹋一位尊者(即使個人並不信仰該宗教)~
大湖山莊街上游集水區488.47公頃,台北市政府建13萬立方公尺滯洪沉砂池,依相同標準推估,慈濟園區上游集水區91.71公頃,至少需要建2.44萬立方公尺的沈砂池。
大概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建物會淹水,慈濟當然也不例外。
目前園區內現有的柏油路無法吸水,慈濟內湖園區,將來會設置滯洪池,大量種植樹木,刨除柏油路變成透水綠地,把水泥地變成青草地,這會比目前,更可能改善淹水的狀況,也減輕大湖的負擔。
政府沒有處理,反而都要民間單位負責,似乎不太合理。
慈濟的標準,也超過政府開發的東湖路滯洪量。
假設您是建築師,要在這裡蓋一個建案,因為這裡的集水區有488.47公頃,因此被要求蓋一個13萬立方公尺的滯洪池,您的想法會是如何呢?
慈濟園區就算沒有任何建物,全部拿來做滯洪池,也要挖很深才有可能啊!
納莉颱風後,政府已經台北縣市做了改善,光是內湖,就增設康寧抽水站(這是台北市前五大的抽水站)、改善箱涵,同時在大湖清淤,也在大溝溪興建13萬立方公尺的置洪池。
可以大大減少淹水的機率了。
就像汐止,過去逢水必淹,在多年改善下,現在已經很少淹水了,房價也上漲。
區域滯洪量估計約13萬立方米,除北市政府已完成之13萬立方米的滯洪池外,慈濟的變更可增加2800立方米的滯洪,加上大湖公園的纳洪量,總量應足。對於整個基隆河滯洪、排洪的規範,仍需由北市府統籌規劃。相關的滯洪也將經由市府水利局、大地工程處評估,合法進行。
==
園區整建前(園內沒有滯洪池).上方早有滯洪池的大湖里都沒有淹水~
園區整建後(將會多3處滯洪池).大湖里更不可能淹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