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摸透記者和閱聽人腦袋 創業家輕鬆翻雲覆雨!

摸透記者和閱聽人腦袋 創業家輕鬆翻雲覆雨!

如果創業家們清楚知道記者要什麼,你就算不能翻雲覆雨、扭轉乾坤,也能左右逢源、心想事成了。
文/許復(華人資深媒體人)
如果創業家們清楚知道記者要什麼,你就算不能翻雲覆雨、扭轉乾坤,也能左右逢源、心想事成了。
如果創業家們清楚知道記者要什麼,你就算不能翻雲覆雨、扭轉乾坤,也能左右逢源、心想事成了。
厲害的企業公關或是創業家,事實上是有能力操控媒體的,而且不需要花一毛錢。運用大環境態勢,結合時事,好好思考你手上的這個產品或服務,憑什麼佔據在有限的新聞版面上,並不是你自己認為你的東西夠酷夠炫就完事,千萬不要自我感覺良好,就跟找投資者一樣,你認為你的idea無懈可擊,可是人家還是不給你錢,這其中必有奚蹺….
互聯網與行動商務的發展腳步一日千里,很多人只要有了好的idea,即使獲得VC青睞之路挑戰重重,也能透過群眾募資得到資金,完成創業之夢似乎已不是一件登天難事。這當中,我想沒有人會否認善用傳媒力量的重要性,是故許多年輕創業家只要在公眾場合邂逅媒體工作者,常常會喜孜孜地上前去自我介紹、大談自己的理想、產品或服務。在香港,蘭桂坊、半山SoHo晃一圈,幾個重點bar走跳一下,換到幾張記者、主播、節目製片人的名片都不是難事;在台灣,這個全世界媒體密度最高的地方,人人似乎更容易認識到幾個在媒體工作的朋友。可是,很多人都不解,明明自己的產品/服務並不遜色,為什麼記者朋友滿口承諾,最後都不報導﹖恕我直言,記者朋友只是敷衍你而已,其實你的東西並不值得報導。
從新聞圈轉入科技領域,近來接觸更多的是科技人或專業背景不同的年輕創業家們,不論在兩岸三地,創業群或科技圈的朋友最常問我的問題,往往都是:「為什麼我們的新聞發布會(台灣稱記者會)沒有記者來﹖」近來更有幾位分屬不同創業團隊的台灣朋友,皆是滿腹理想、表現優異的青年才俊,竟不約而同把成因歸咎於:「我們的東西不夠腥羶色,所以媒體不感興趣是意料中事。」台灣媒體腥羶色的話題,不需要多我一個人去批判什麼了,不過,我現在必須要替媒體講幾句話。首先,你確定媒體只報導腥羶色的事情﹖再來,你肯定如果放進腥羶色的元素,大批媒體就會湧入你的新聞發布會現場﹖

自我感覺良好等於自殺!  投記者所好有學問
那麼,究竟新聞守門人揀選新聞素材的標準在哪裡﹖先別急,我們先來聽聽學者怎麼說,即使當代的媒體混亂無比、日日大亂鬥,道理仍然基本上不變。Lippman(1992)形容,新聞報導是一連串選擇的過程,並無所謂的客觀標準,不過,卻有記者、編輯們的成規與習慣性隱藏其中。是故,當你寫好一則新聞稿,或一封記者會邀請函,在寄出去之前,請你仔細檢視一下,在你所在的地域,什麼樣的主題會讓新聞守門人們眼睛一亮。
台灣最近最火熱的話題之一,恐怕就是涉及某爭議性極大宗教集團財務不透明之相關議題了,不僅各節整點新聞中,只要該話題相關的新聞一出現,收視率立即竄升;在談話性節目方面,只要大談慈悲濟世相關話題,喔,我是說瓷器,收視率立刻秒殺同時段其他節目。那麼,此刻當下,如果你硬要和 老天/新聞之神 做對,辦了一場優秀新創團隊表揚的記者會,如果有記者會來,不是採訪主任的頭殼壞掉,就是來的記者不是人,是鬼。

別和「宇宙大崛者」抗衡: 你得清楚 鄉民/婉君 在想啥!
什麼樣的新聞標題或內容會被選擇放在閱聽人眼前,其實也就說明了新聞守門人的新聞價值判斷,換言之,這樣的新聞價值,也時時刻刻在提醒記者們,什麼該報導、什麼不該報導(Bell, 1991;Gans, 1979)。Bell和Gans說的其實很像廢話,但其實犀利指出了,你所提供的內容如果吸記者眼球的力量不夠強,那麼,你的新聞稿或邀請函,就注定被埋在新聞部收到的茫茫新聞稿海溝裡,永不見天日。那麼,什麼樣的內容吸記者眼球﹖受到政治力量(政府或台內)的因素,或者置入性行銷內容的業配新聞我們先擱一邊不談,基本上,會吸記者眼球的新聞,就是根據根據新聞部內的經驗法則會帶來收視率的新聞,換言之,即是大眾會關心的新聞。
我在這裡所舉瓷器云云,只是最簡單的一個例子而已,變數其實還有很多,如果其中一個新創團隊的某位成員,是某位瓷器知名榮董的兒子,或者某新創團隊的產品,是多功能數位焚香爐,還兼有匯率換算功能,以便世界各地信徒用各種幣值透過App線上禮佛或搞搞投資,那麼,其新聞價值很可能又出現一線生機了! 更妙的一招是,直接把你的這個數位焚香爐,幽默地命名為「宇宙大崛者」,那麼,鬼會不會來你的記者會聞香我不確定,但是,一定會有記者來,你不相信我都不行。

新聞價值金三角: 話語權、地域性、時間軸
我們再從人(people)、時(time)、地(location)時間(time)三個面向來進一步討論。不論電子媒體或平面媒體,記者都有自己口袋內的「訊息來源人物」或「採訪名單收藏」。在人的方面,這些記者心中認定的採訪對象,一定對大環境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換言之,他們擁有比一般大眾還要多的話語權,而所謂有話語權的人物,也並不一定是達官貴人或知名人士,比如瓷器集團的投資爭議事件,各位大大,您覺得閱聽人會想看替瓷器護航的政府官員說些五四三,或是一位省吃儉用、曾經捐獻數百萬善款給瓷器的平民百姓,跳出來大罵想追回自己不知所蹤的善款﹖
在地的方面,Galtung and Ruge(1965)指出,越接近都會地區的新聞,越容易吸引群眾目光,所謂的都會地區,也可替代為影響力大的固定地點,比如港府、台灣總統府、北京中南海、各地國會、知名醫院、命案現場、抗議現場、災難現場等,這就不用多做說明了,因為在這些地方所發生的事情,相對容易與閱聽人產生共鳴。
在時間方面,Tuchman (1978)認為,新聞的鋪陳與時間變數有必然關係。瓷器投資爭議相關議題為何會不斷發酵、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很大的關鍵在於,該集團在台北市內湖開發園區的話題還在熱燒、成為萬眾矚目焦點的同時,又被爆出財務不透明,包括善款處理交代不清,以及海外投資陸海空相關公司之情事,無異是火上加油,越燒越旺。事實上,這時候如果瓷器採取冷處理,以不變應萬變,恐怕還能將自身所受的傷害稍微減低,但偏偏該團體對外的聲明,包括記者會對外的公開說明,都無法解釋媒體人、名嘴、閱聽人們的疑竇,反而還加大了大家的好奇心,事故,一爆、再爆、多爆,爆料內容隨時間推進層層堆疊,即使事件落幕,這個如「宇宙般的龐大瓷器」即使不破碎,恐怕也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了。

記者其實很好哄! 玩弄媒體於股掌第一步: 了解守門人需求
厲害的企業公關或是創業家,事實上是有能力操控媒體的,而且不需要花一毛錢。運用大環境態勢,結合時事,好好思考你手上的這個產品或服務,憑什麼佔據在有限的新聞版面上,並不是你自己認為你的東西夠酷夠炫就完事,千萬不要自我感覺良好,就跟找投資者一樣,你認為你的idea無懈可擊,可是人家還是不給你錢,這其中必有奚蹺。電視台記者永遠都聲音與畫面的需求、廣播記者聲音之需求、報社深度挖掘之需求、網媒尤強調觀點之需求,而各電視台又有不同屬性、雜誌更有千百種,所有的記者又都有獨家新聞之需求,如果清楚知道記者要什麼,你就算不能翻雲覆雨、扭轉乾坤,也能左右逢源、心想事成了。最後,我再透漏一個吸引電視台記者黏過來的小策略,如果你的團隊裡沒有正妹、帥哥,找一位來,如果他/她有明星臉,那就更加好棒棒的啦。

從慈濟風暴檢視「企業」危機管理 馬慧如: 關說是大忌! (2015-04-06)

從慈濟風暴檢視「企業」危機管理 馬慧如: 關說是大忌!

文/馬慧如 (精英公關集團業務總監)
慈濟風暴導火線,在於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2月份接受校園刊物專訪時對慈濟開發案一句「很奇怪」的評論,被媒體大肆報導,再度點燃了輿論對此案的熱烈議論,從開發案本身到慈濟的財務、董監組成及志業體制等無一不被放大檢視。
慈濟風暴導火線,在於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2月份接受校園刊物專訪時對慈濟開發案一句「很奇怪」的評論,被媒體大肆報導,再度點燃了輿論對此案的熱烈議論,從開發案本身到慈濟的財務、董監組成及志業體制等無一不被放大檢視。
若有負面新聞曝光,應循正統的公關運作模式與媒體溝通,尋求澄清、平衡報導之機會,不要再依靠人脈關說、施壓。以現今的媒體生態和爆料文化,想藉由有力人士關說壓下負面報導,這樣的舉措恐怕只會擴大原意圖控制的新聞的傳播管道、加快傳播速度,製造原報導事件之外的話題予外界有更多的攻擊機會…..
慈濟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
慈濟基金會推動的「內湖社會福利特定區計畫」由於位在保護區內近20年來爭議不斷,歷經四位台北市長皆未獲開發核可,並遭遇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的持續抗爭,全案在今年3月中旬以慈濟宣布撤案而暫告中止。導火線在於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2月份接受校園刊物專訪時對慈濟開發案一句「很奇怪」的評論,被媒體大肆報導,再度點燃了輿論對此案的熱烈議論,從開發案本身到慈濟的財務、董監組成及志業體制等無一不被放大檢視。
慈濟從最早以濟貧為目的在花蓮成立的功德會,發展近50年下來,志業涵蓋慈善、醫療、教育及文化傳播等領域,人道關懷與救援的足跡始於台灣遍及各大洲,已非一般宗教團體。本人於科技豆媒體平台所刊登的另一篇文章 從台灣油品食安風暴 看企業危機管理 提到,當前企業身處的溝通環境危機四伏,以及企業身陷危機時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拿來檢視慈濟在這場風暴中的表現,其確有許多待改進之處。

爭議已爆  慈濟未警覺一場風暴將直撲而來
首先,慈濟以宗教、慈善為其組織發展之核心,社會大眾對慈濟的道德標準有更深的期許。然而,頂新製油前董事魏應充所經營的事業屢屢涉及劣油事件,因其具有慈濟榮董的身份,使得慈濟亦成為輿論箭靶,然慈濟似乎並未警覺一場風暴將直撲其而來。
危機就在柯文哲對慈濟內湖開發案一句「很奇怪」的評論之後引爆。媒體大篇幅報導「內湖社會福利特定區計畫」始末,婉君們對開發案展開情緒式的議論,網路再度瘋傳〈慈濟的真相〉等負面文章。新聞頻道的談話節目連續十多天以慈濟從開發案所衍生的各項爭議為主題,名嘴拿出的爆料證據未必經得起驗證,但煽動式的發言依舊收攏了不少觀眾的心,內容在網路世界又是一番轉載分享。
在這裡要先引用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Thorndike所提出的光暈效應(Halo Effect)。Thorndike認為,人們對人事物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亦即一個人若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積極肯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賦予所有良善的品質;若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那麼他就會籠罩在消極否定的光環中,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台灣當前的媒體新聞處理方式與網路民粹現象可以輕易將一個人、一個組織神化,也能將其滅頂。不健全的輿論環境所引發的沉默螺旋效應,使得中立、平衡的討論遭噤聲。慈濟即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

主角(慈濟)前期的禁聲與利害關係人(釋昭慧)的參與
然而,直至3月16日的記者會前,面對排山倒海的負面聲浪,慈濟本身的發言系統幾近無聲,反倒是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長釋昭慧出面接招,在臉書和談話節目上與網路鄉民、名嘴論戰,可是其連串過於犀利的言論招致非議,對慈濟的形象無異是提油救火。釋昭慧2月底又在其臉書公布慈濟發言人轉述證嚴法師感謝其「有義氣」的簡訊內容,又引起軒然大波。
專業公關公司在協助客戶進行議題管理及危機處理時,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是分析客戶在此一議題或事件中的各個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與其之影響,並且要針對不同的利害關係人擬定溝通策略與訊息。是敵─如何拆解或防範其攻擊,將其可能帶來的傷害降至最低;是友─了解其在社會上之影響層面,如何運用其發言的力量為自己營造有利的溝通環境。無論是敵是友,了解利害關係人對議題/事件的態度,評估影響力,掌握他們的發言平台與內容,進行拜會與溝通,都是協助客戶管理利害關係人的重要工作。
在台灣的佛教界,釋昭慧具有一定之影響力,且其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對慈濟而言,本是可以為其加分的利害關係人。但釋昭慧的發言無法讓社會了解內湖園區開發案本質,情緒性、叫陣式的言論,再加上透過臉書發言的擴散速度,為本人及慈濟招來更大的反撲力量。

最難掌控的「意見領袖」
然而,在利害關係人的經營人,我們也必須坦言,隨著傳播生態的改變,最難管理的即是網路和談話節目所捧出的「意見領袖」,這其中有打著網路正義之師的人士、有想爭取談話節目曝光機會的所謂名嘴,還有想要為自己接下來的選舉營造聲勢的人物。每逢重大事件發生,他們追隨民意風向所發表的似是而非的言論、提出未必經得起檢驗的證據,對事件中的人物及企業傷害甚深。
由內湖園區開發案所延伸的慈濟財務、善款運用方式、榮董功過等話題,讓有的談話節目追著慈濟打了十多天。即使在慈濟宣布開發案撒案、提出組織興革決心之後,仍陸續有名嘴、談話節目主持人宣稱遭慈濟施壓封口,無論慈濟是否真有此舉措,爆料者背後或其有政治目的,在光暈效應下,慈濟再揹上一惡。

新媒體時代危機管理黃金法則: 切勿靠人脈關說、施壓
慈濟發展至今,其規模已與國內各產業之龍頭企業不相上下,未來在組織調整的過程中,應參考一般企業建立明確的公關制度,保持與媒體的正常、良好互動,掌握能讓自己趨吉避凶的議題,更要因此次的教訓建立危機處理的機制與發言人體系。
與外界溝通時,切忌再抱著「慈善事業不容質疑」的態度,正因為以慈善、公益為出發,社會各界會以更高的道德、行事標準檢驗組織。慈濟旗下既擁有新聞事業,更要尊重與媒體的互動。若有負面新聞曝光,應循正統的公關運作模式與媒體溝通,尋求澄清、平衡報導之機會,不要再依靠人脈關說、施壓。以現今的媒體生態和爆料文化,想藉由有力人士關說壓下負面報導,這樣的舉措恐怕只會擴大原意圖控制的新聞的傳播管道、加快傳播速度,製造原報導事件之外的話題予外界有更多的攻擊機會。

危機突如其來怎麼辦?  公關專家: 發言權勿旁落
最後給予慈濟及企業界的建議,面臨危機時,發言權切勿旁落。組織在承平時期即應訂定危機處理機制,同時按不同程度的危機狀態預設發言人層級,確保在狀況發生時,媒體可迅速聯繫上發言人取得回應。滿足媒體在新聞處理上的時效需求是建立互信的方法之一,平息媒體批評可以避免媒體在危機事中可能產生的「擴音作用」。若媒體無法取得組織回應,就會轉向政府機關、學者專家或網路、談節目上的意見領袖,或是將麥克風轉向如釋昭慧這般「友我」但發言內容無法控制的第三者,危機將遞增擴散。

編按: 有關相關事件風暴中,慈濟與媒體互動之其它分析,可參考資深華人媒體人許復所寫專文: 摸透記者和閱聽人腦袋 創業家輕鬆翻雲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