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摸透記者和閱聽人腦袋 創業家輕鬆翻雲覆雨!

摸透記者和閱聽人腦袋 創業家輕鬆翻雲覆雨!

如果創業家們清楚知道記者要什麼,你就算不能翻雲覆雨、扭轉乾坤,也能左右逢源、心想事成了。
文/許復(華人資深媒體人)
如果創業家們清楚知道記者要什麼,你就算不能翻雲覆雨、扭轉乾坤,也能左右逢源、心想事成了。
如果創業家們清楚知道記者要什麼,你就算不能翻雲覆雨、扭轉乾坤,也能左右逢源、心想事成了。
厲害的企業公關或是創業家,事實上是有能力操控媒體的,而且不需要花一毛錢。運用大環境態勢,結合時事,好好思考你手上的這個產品或服務,憑什麼佔據在有限的新聞版面上,並不是你自己認為你的東西夠酷夠炫就完事,千萬不要自我感覺良好,就跟找投資者一樣,你認為你的idea無懈可擊,可是人家還是不給你錢,這其中必有奚蹺….
互聯網與行動商務的發展腳步一日千里,很多人只要有了好的idea,即使獲得VC青睞之路挑戰重重,也能透過群眾募資得到資金,完成創業之夢似乎已不是一件登天難事。這當中,我想沒有人會否認善用傳媒力量的重要性,是故許多年輕創業家只要在公眾場合邂逅媒體工作者,常常會喜孜孜地上前去自我介紹、大談自己的理想、產品或服務。在香港,蘭桂坊、半山SoHo晃一圈,幾個重點bar走跳一下,換到幾張記者、主播、節目製片人的名片都不是難事;在台灣,這個全世界媒體密度最高的地方,人人似乎更容易認識到幾個在媒體工作的朋友。可是,很多人都不解,明明自己的產品/服務並不遜色,為什麼記者朋友滿口承諾,最後都不報導﹖恕我直言,記者朋友只是敷衍你而已,其實你的東西並不值得報導。
從新聞圈轉入科技領域,近來接觸更多的是科技人或專業背景不同的年輕創業家們,不論在兩岸三地,創業群或科技圈的朋友最常問我的問題,往往都是:「為什麼我們的新聞發布會(台灣稱記者會)沒有記者來﹖」近來更有幾位分屬不同創業團隊的台灣朋友,皆是滿腹理想、表現優異的青年才俊,竟不約而同把成因歸咎於:「我們的東西不夠腥羶色,所以媒體不感興趣是意料中事。」台灣媒體腥羶色的話題,不需要多我一個人去批判什麼了,不過,我現在必須要替媒體講幾句話。首先,你確定媒體只報導腥羶色的事情﹖再來,你肯定如果放進腥羶色的元素,大批媒體就會湧入你的新聞發布會現場﹖

自我感覺良好等於自殺!  投記者所好有學問
那麼,究竟新聞守門人揀選新聞素材的標準在哪裡﹖先別急,我們先來聽聽學者怎麼說,即使當代的媒體混亂無比、日日大亂鬥,道理仍然基本上不變。Lippman(1992)形容,新聞報導是一連串選擇的過程,並無所謂的客觀標準,不過,卻有記者、編輯們的成規與習慣性隱藏其中。是故,當你寫好一則新聞稿,或一封記者會邀請函,在寄出去之前,請你仔細檢視一下,在你所在的地域,什麼樣的主題會讓新聞守門人們眼睛一亮。
台灣最近最火熱的話題之一,恐怕就是涉及某爭議性極大宗教集團財務不透明之相關議題了,不僅各節整點新聞中,只要該話題相關的新聞一出現,收視率立即竄升;在談話性節目方面,只要大談慈悲濟世相關話題,喔,我是說瓷器,收視率立刻秒殺同時段其他節目。那麼,此刻當下,如果你硬要和 老天/新聞之神 做對,辦了一場優秀新創團隊表揚的記者會,如果有記者會來,不是採訪主任的頭殼壞掉,就是來的記者不是人,是鬼。

別和「宇宙大崛者」抗衡: 你得清楚 鄉民/婉君 在想啥!
什麼樣的新聞標題或內容會被選擇放在閱聽人眼前,其實也就說明了新聞守門人的新聞價值判斷,換言之,這樣的新聞價值,也時時刻刻在提醒記者們,什麼該報導、什麼不該報導(Bell, 1991;Gans, 1979)。Bell和Gans說的其實很像廢話,但其實犀利指出了,你所提供的內容如果吸記者眼球的力量不夠強,那麼,你的新聞稿或邀請函,就注定被埋在新聞部收到的茫茫新聞稿海溝裡,永不見天日。那麼,什麼樣的內容吸記者眼球﹖受到政治力量(政府或台內)的因素,或者置入性行銷內容的業配新聞我們先擱一邊不談,基本上,會吸記者眼球的新聞,就是根據根據新聞部內的經驗法則會帶來收視率的新聞,換言之,即是大眾會關心的新聞。
我在這裡所舉瓷器云云,只是最簡單的一個例子而已,變數其實還有很多,如果其中一個新創團隊的某位成員,是某位瓷器知名榮董的兒子,或者某新創團隊的產品,是多功能數位焚香爐,還兼有匯率換算功能,以便世界各地信徒用各種幣值透過App線上禮佛或搞搞投資,那麼,其新聞價值很可能又出現一線生機了! 更妙的一招是,直接把你的這個數位焚香爐,幽默地命名為「宇宙大崛者」,那麼,鬼會不會來你的記者會聞香我不確定,但是,一定會有記者來,你不相信我都不行。

新聞價值金三角: 話語權、地域性、時間軸
我們再從人(people)、時(time)、地(location)時間(time)三個面向來進一步討論。不論電子媒體或平面媒體,記者都有自己口袋內的「訊息來源人物」或「採訪名單收藏」。在人的方面,這些記者心中認定的採訪對象,一定對大環境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換言之,他們擁有比一般大眾還要多的話語權,而所謂有話語權的人物,也並不一定是達官貴人或知名人士,比如瓷器集團的投資爭議事件,各位大大,您覺得閱聽人會想看替瓷器護航的政府官員說些五四三,或是一位省吃儉用、曾經捐獻數百萬善款給瓷器的平民百姓,跳出來大罵想追回自己不知所蹤的善款﹖
在地的方面,Galtung and Ruge(1965)指出,越接近都會地區的新聞,越容易吸引群眾目光,所謂的都會地區,也可替代為影響力大的固定地點,比如港府、台灣總統府、北京中南海、各地國會、知名醫院、命案現場、抗議現場、災難現場等,這就不用多做說明了,因為在這些地方所發生的事情,相對容易與閱聽人產生共鳴。
在時間方面,Tuchman (1978)認為,新聞的鋪陳與時間變數有必然關係。瓷器投資爭議相關議題為何會不斷發酵、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很大的關鍵在於,該集團在台北市內湖開發園區的話題還在熱燒、成為萬眾矚目焦點的同時,又被爆出財務不透明,包括善款處理交代不清,以及海外投資陸海空相關公司之情事,無異是火上加油,越燒越旺。事實上,這時候如果瓷器採取冷處理,以不變應萬變,恐怕還能將自身所受的傷害稍微減低,但偏偏該團體對外的聲明,包括記者會對外的公開說明,都無法解釋媒體人、名嘴、閱聽人們的疑竇,反而還加大了大家的好奇心,事故,一爆、再爆、多爆,爆料內容隨時間推進層層堆疊,即使事件落幕,這個如「宇宙般的龐大瓷器」即使不破碎,恐怕也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了。

記者其實很好哄! 玩弄媒體於股掌第一步: 了解守門人需求
厲害的企業公關或是創業家,事實上是有能力操控媒體的,而且不需要花一毛錢。運用大環境態勢,結合時事,好好思考你手上的這個產品或服務,憑什麼佔據在有限的新聞版面上,並不是你自己認為你的東西夠酷夠炫就完事,千萬不要自我感覺良好,就跟找投資者一樣,你認為你的idea無懈可擊,可是人家還是不給你錢,這其中必有奚蹺。電視台記者永遠都聲音與畫面的需求、廣播記者聲音之需求、報社深度挖掘之需求、網媒尤強調觀點之需求,而各電視台又有不同屬性、雜誌更有千百種,所有的記者又都有獨家新聞之需求,如果清楚知道記者要什麼,你就算不能翻雲覆雨、扭轉乾坤,也能左右逢源、心想事成了。最後,我再透漏一個吸引電視台記者黏過來的小策略,如果你的團隊裡沒有正妹、帥哥,找一位來,如果他/她有明星臉,那就更加好棒棒的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