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炸雞油新聞事件回顧

炸油事件回顧

今年六月,台北縣消保官無預警抽檢某大速食店的油炸油品,一下子,全國媒體盡出,紛紛調查追蹤XX店幾天換油,濾油粉神奇驚人的濾油效果,油品酸價若干,超過標準若干,甚至於油中含有俗稱砒礵的劇毒砷等等新聞,強力放送。一時間,全國百姓再次陷入食品安全的疑慮恐慌之中。回顧這歹戲拖棚近半年的新聞,本文嘗試說明真相。

北縣消保官無預警出擊後,引起媒體注意及民眾恐慌之際,北醫教授劉珍芳投書媒體,「何時換油/實驗數據不能給答案」,『在這次台北縣消保官主動出擊的速食業者使用油脂抽查活動中,引用本人數年前的研究報告,雖然字句上並無差錯,但後續出現許多錯誤訊息的傳達,造成消費大眾、業者的困擾,有必要澄清。』於劉文中,可以見到「幾天換油」是一個無法當作評判的標準,也就是文內所提示的『油的品質之變化或是換油的時間點,與油炸的時間不是絕對的關係。』,所以,媒體強力追蹤哪家店幾日換油成為事件的主角,實在很怪異。

醒報專訪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酸價低就安全?不一定」報導中表示,『「油所含的水份越高、酸價也就越高。」 不過水份高的油,品質不見得不好,只是因為水在油裡產生水解,就會產生許多酸。「另外還有油的飽和度,如果是用飽和度較高的豬油下去炸,因為穩定性高、酸就會留在油裡,酸價自然就高。」孫璐西說,很多攤販用的是不飽和油,一旦水解就被氧化,酸也跟著不見,如此繼續作用下去,酸價越是低,「反而油的品質也就越不好。」』。從這篇專訪發現,當國內媒體與百姓跟著一次又一次酸價數據出爐而跟著驚恐、唾罵,但卻完全不是跟著油的品質相關,這種情緒起伏,真的很不值得。

由於店家使用濾油粉延長使用油品時間,加上媒體錯誤操作濾油過程,國人驚豔於神奇的淨化能力,濾油粉瞬間成為幾日換油的罪魁禍首。衛生署於97年3月12公告濾油粉的合法使用規範如下表。


97.03.12 017 合成矽酸鎂
Magnesium Silicate (Synthetic) 本品可使用於油脂之助濾,用量為2%以下。 食品製造助濾用﹙Filtering aid﹚及防結塊劑﹙Anticaking agent﹚
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規格標準第十七類
食物進入油鍋高溫油炸時,難免有裹粉或是極細小食材遺留油鍋中,高溫不斷油炸的結果,這些殘留食材將會讓油品更加惡化,因此商業上大量而長時間的油炸品會定期使用濾油粉將這些殘渣濾掉。濾油粉在加入冷卻的炸油之後再經過濾而跟著去除。由此可知濾油粉維護油品質必要性,因此衛生署公告其為合法添加物。
但是,採樣油品驗出「砷」,於是濾油粉更加被妖魔化。業者與官方各執一詞,檢出砷VS無檢出,有機砷VS無機砷VS砷總含量等等論戰,更令百姓一團迷霧。
根據7月10日自由時報報導,衛生署送驗結果砷無檢出,「台美檢驗報告指的是「砷總含量」,但消保官參考專家意見,認定從學理上來說,有機砷在攝氏一百八十度以上加熱超過一小時都會被破壞,因此台美提供的數據,「應該」是無機砷。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學理上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事。」北縣消保官送驗炸油有砷,瞎掰推測為劇毒的「無機砷」,這種作法實在很令人無法恭維。而「消保官楊舜惠說,法令規定食品「砷」含量不得超過0.1ppm,並未區分有機砷、無機砷」,但是台北榮總毒物科醫師吳明玲指出,目前國內只有食用油脂衛生標準,總砷不能超過0.1ppm,指的是未用過的油,不是油炸過後的油。」姑且不論北縣府法制局長陳坤榮拒絕提供抽驗油品送第三公正機構重新檢驗,一副欲置業者於死地的態度,在這段報導中來看看消保官的硬ㄠ的言行,也是令人感到相當不解。雖說為人民把關是件好事,但是任意曲解法令以及手法就很讓人擔心了。
10月16日自由時報報導,「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引進新技術反覆檢驗後,確認全國檢出九件含砷炸油,均為不致癌的有機砷。」所以我們可以說,之前的恐慌真的是白白被嚇的,但是事情還是要有個合理的答案,究竟砷從哪裡來?「藥檢局後續經過多種測試後,也印證豬、雞等肉品比較容易炸出有機砷,官員透露,推論可能來源是動物飼料中常添加的抗生素「洛克沙砷」,但仍待農委會協助進一步確認。」
好了,目前為止,整件新聞幾乎可以確認是一場鬧劇,而這個鬧劇奠基的基礎,就是衛生法規不完整、稽查沒有法治化、媒體興風作浪以及消保官個人英雄主義作祟,當然業者疏忽未遵守SOP操作以達到標準衛生規範也是原因之一。確知的是,歷次的食品安全問題都一再指出 --- 地方衛生單位根本無法有效管理業者時時刻刻符合標準衛生規範。

-----------------------------------------------------------------------------------------------

以下是新聞來源:

炸油再驗 含非致癌有機砷2009-10-16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眾所注目的炸油含砷爭議出現新突破!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引進新技術反覆檢驗後,確認全國檢出九件含砷炸油,均為不致癌的有機砷。
炸油含砷量 衛署今邀專家訂規範

藥檢局籌備小組召集人康照洲證實,經引進新技術針對含砷炸油樣本進行檢驗後,認定是對人體無害的有機砷,但要等食品安全諮議委員會確認無異議後,才能公佈。衛生署今晚將再度召集食品、毒物學等專家,就炸油含砷事件開會討論,並訂定相關規範。

炸油風暴後,全國衛生機關抽檢六十一家餐飲店,炸油含砷店家共九家(九件樣本),均為同鍋炸多種食材、肉品食材(雞排、豬排、香腸),而非肉類(薯條、豆腐)與海鮮(魚、蝦捲),則未檢出含砷。

據了解,藥檢局後續經過多種測試後,也印證豬、雞等肉品比較容易炸出有機砷,官員透露,推論可能來源是動物飼料中常添加的抗生素「洛克沙砷」,但仍待農委會協助進一步確認。

濾油粉部分,各地共驗出五件濾油粉含砷,濃度為0.05ppm到0.14ppm,研判為致癌的無機砷,但衛生署認為含量極低,未超出國際上其他助濾劑的範圍,不過康照洲也坦言,市售濾油粉種類繁多,衛生署核准的用於濾油的「合成矽酸鎂」問題較小,反倒是一些矽酸鋁、矽藻土等助濾劑較易含砷,今晚會議中將討論如何管理,不排除只允許某些助濾劑用於濾油。

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坊間許多業者直接把粉丟進油中,形成食品安全隱憂,他建議政府對濾油粉應採清楚且嚴格的管制。

羅生門…衛署未驗出砷油2009-7-10



〔記者魏怡嘉、李穎、王昶閔、劉力仁/台北報導〕速食店砷油事件炒得沸沸揚揚,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針對台北縣五家速食業者炸油,同批號油品檢驗結果昨晚出爐,五件已用過的炸油檢體,全部未檢出砷,另五件未使用過的油品,檢驗結果今日出爐。

取樣不一樣 報告未能釐清真相

由於衛生署七月八日才採樣,北縣消保官和麥當勞的取樣也無法證明出自同一鍋油,對於「總砷」與「無機砷」的解讀亦不相同,真相沒有因為衛署的檢驗報告而釐清。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簡任技正許景鑫表示,消保官將原始檢體送交第三公正單位複驗,真相才可望大白。

北縣府法制局長陳坤榮解釋,六月廿一日抽樣的油品僅有300cc,每次檢測都要100cc,檢出砷之後,又送一份到公正的第三檢驗所檢驗,如果業者申請複驗,怕剩下檢體不足,因此無法配合衛生署提供當天的檢體,業者如有疑義,應盡快申請複驗,就僅剩的檢體進行確認,真相應能大白。他不能理解衛生署為何質疑縣府送驗結果,「該被質疑的是麥當勞」。

消基會建議 送公正第三者複驗
麥當勞昨晚仍表示,是否向北縣消保官申請複驗,目前還沒有決定。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則建議,消保官應逕行將剩餘的原始檢體送交第三公正單位複驗,還原真相。

砷油事件的第二個焦點關鍵在於究竟有無驗出「無機砷」?消保官根據台美實驗室報告指出,炸油驗出的是對人體有毒的無機砷;台美負責人蔡文城表示,台美以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在七件樣體中,驗出三件含有重金屬砷。台美檢驗報告指的是「砷總含量」,但消保官參考專家意見,認定從學理上來說,有機砷在攝氏一百八十度以上加熱超過一小時都會被破壞,因此台美提供的數據,「應該」是無機砷。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學理上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事。

有機或無機 學者指業者要舉證

專長重金屬檢測的台北榮總毒物科主治醫師吳明玲表示,重金屬檢測會經過高溫激發砷原子放射出光譜,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砷原子並不是無機砷。

另外,消保官楊舜惠說,法令規定食品「砷」含量不得超過0.1ppm,並未區分有機砷、無機砷。但是吳明玲指出,目前國內只有食用油脂衛生標準,總砷不能超過0.1ppm,指的是未用過的油,不是油炸過後的油。

消基會秘書長、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現有科學儀器無法直接檢測食用油中「有機砷」、「無機砷」,而且油品無法直接進入儀器檢測,必須經過「前處理」,在「前處理」過程中,有機、無機比例會改變,油炸過程中,有機、無機砷的比例也會改變,這是科技的侷限。業者拿著「有機、無機」大做文章,背後有高人指點,也是脫罪之詞,即使油品都是「有機砷」,也是要業者舉證,不是消費者或消保官責任。


酸價低就安全?孫璐西:不一定
酸價低就安全?孫璐西:不一定

【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報導】炸油事件鬧得人心惶惶,不少知名連鎖業者都被驗出炸油酸價過高,不過「酸價」越低,油的品質就越好嗎?那可不一定!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表示,光測酸價是不夠的,「必須檢驗油的總集性化合物,才能真正判斷油的好壞。」奉勸民眾油炸品頂多一週吃一次、解解饞就夠了。

孫璐西日前接受網路上第一個談話性節目「1230醒報現場」訪問,在節目中暢談炸油安全。孫璐西在節目中表示,二十多年來炸油品質一直是她關注的議題,「以前大家只把油炸物當點心,現在卻有不少人當正餐在吃,因此炸油品質的安全更應該嚴格把關。」

而針對最近炸油頻頻被驗出酸價過高、甚至還含有劇毒物質「無機砷」,孫璐西表示「很難過」。她認為目前的檢驗方式還是略嫌粗糙, 「以酸價來說,和油的品質其實沒有絕對的關係,只能說是第一道關卡。」

孫璐西舉例,像是油裡面所含的水份,也會影響到酸價, 「油所含的水份越高、酸價也就越高。」 不過水份高的油,品質不見得不好,只是因為水在油裡產生水解,就會產生許多酸。

「另外還有油的飽和度,如果是用飽和度較高的豬油下去炸,因為穩定性高、酸就會留在油裡,酸價自然就高。」孫璐西說,很多攤販用的是不飽和油,一旦水解就被氧化,酸也跟著不見,如此繼續作用下去,酸價越是低,「反而油的品質也就越不好。」


至於如何檢驗才能真正判斷油的好壞?孫璐西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油的顏色和起泡程度,油色越深、起泡越多,就表示油的品質越糟,「更謹慎的做法是送到實驗室,檢測油的『總集性化合物』。」檢測總集性化合物是國際常用的油品檢驗法,單憑酸價就對油的好壞下定論,還是不夠精確。


孫璐西表示,總集性化合物的含量越高、對健康就越不利,「因為這些化合物才是真正會引起健康風險的有害物質。」不過,總集性化合物的檢驗有其難度,孫璐西呼籲國人,油炸品還是少碰為妙。

落實油品管理 速食業新轉機 

【經濟日報╱洪雅齡】 2009.07.19 03:54 am


教育部準備推動「有品運動」,最近連鎖速食業也面臨「油品運動」,油炸油爭議不斷,未審先判及操弄情緒引發恐慌等問題嚴重,主管單位實應考量採取與國際接軌的總極性物質做為檢測炸油標準,並回歸專業處理各項問題。

國民健康及食品安全議題凌駕一切,餐飲及食品業者都應將消費安全視為最高目標。近日來消保官無預警突檢連鎖門市油炸使用油,如因管理不當而導致炸油未符標準,業者確應認錯,並立即檢討改善;但若因法令規定仍有不明確之處,相關單位實應深入檢討各項問題,並思考國際接軌的長遠作法。

無論身分職銜為何,每個人都應積極捍衛消費權益,此次炸油事件引起滿城風雨,執行過程是否正確而無瑕疵,有待審慎檢討。

至今,多數專家都不解為何炸油中含有重金屬砷,而「砷」事件如果不儘快釐清,未來將有類似問題再發生。

有位毒物科專家認為,食用油中含無機砷,很難理解,必先確定這批油炸油是否真的含有無機砷,如果第三家檢驗單位也驗出無機砷,就應再分析食物經油炸後吸附無機砷的多寡。一般實驗室只能驗出砷總量,沒辦法分別是有機砷或無機砷,且砷屬於微量元素,採樣或檢驗過程稍有疏失,恐遭受汙染。

政府有公權力處分違規業者,但事件真相如何,不能是羅生門,這對廣大消費者並未負起真正保護之責,檢察官應深入追查「砷」真相,以杜悠悠之口。

很多先進國家都以較符合人體健康及環保的總極性物質,做為檢測炸油的標準,這種方法比試紙的穩定度高,建議主管單位應朝此方向明定規則。此外,政府應全面落實食品安全管理,使民眾享有最高保障;連鎖速食業也應將危機視為轉機,徹底改善品質,以贏回多數消費者的好感及信任。

(作者是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

【2009/07/1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何時換油/實驗數據不能給答案 

【聯合報╱劉珍芳/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台北市)】 2009.06.24 04:40 am


油脂是我們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但油脂非常容易劣變,其有六大敵人—光、熱、水、氧氣、食物殘渣、催化劑,只要烹調時有這些物質存在時,很容易發生氧化性的酸敗。大街小巷處處可見賣「油炸食品」的店或是攤販,這些「油炸油」的品質對於飲食衛生與安全也是我們擔心的問題。

在這次台北縣消保官主動出擊的速食業者使用油脂抽查活動中,引用本人數年前的研究報告,雖然字句上並無差錯,但後續出現許多錯誤訊息的傳達,造成消費大眾、業者的困擾,有必要澄清。

在我們的實驗中將大豆油加熱至攝氏一百九十至二百度,每卅分鐘油炸一百公克的根莖類食物,每天油炸六小時,持續四天,每天油炸完取一定樣本分析其油的品質。經連續高溫油炸六小時後,油脂品質即已開始發生變化(酸價、過氧化價均升高),隨著高溫油炸時間的增加,油脂品質會越來越差,包括肉眼可見的油色變深、黏稠度變大、發煙點降低、泡沫多、吸油力增大等。

其實影響油炸油品質或是何時該換油的因素非常多,包括一、使用的油脂種類:例如飽和度、原料、有無特殊處理等;二、油炸時的條件:例如溫度、鍋子的材質與大小、頻率等;三、食材的種類:例如水分的多寡、是否有醃過或裹粉、澱粉含量的多寡等。因此,油的品質之變化或是換油的時間點,與油炸的時間不是絕對的關係。

究竟何時要換油?這不是我們的實驗數據可解釋的,因為每個業者的條件都不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說「六小時」一定要換油,因為那是太主觀的說法,也不是我們實驗的主要目的與發現。

事實上有關油炸油的研究,早在廿至卅年前於台大農化系營養實驗室即開始,這類學術性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提醒消費者、業者及衛生單位,都應重視飲食的衛生與安全,但靠這些實驗數據,絕對無法告訴業者,何時要「換油」,因為影響因素太多。

最重要的是,飲食衛生與安全人人有責。政府衛生單位要有良好的規範及做好把關,而業者要有職業的道德,消費者則是有監督與保護自我的責任與權利。

【2009/06/24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綠領?

綠領?

以下是參考一些新聞資料,整理出來什麼叫做「綠領」。(藍色字是摘錄資訊來源原有的文字。)

根據這篇歐巴馬成立中產階級特別小組 開創「綠領工作」為要務 整理出來如下訊息:

歐巴馬在2月間宣佈一項200多億美元的投資案,主要針對更潔淨、更綠色的經濟,包括5億美元的綠領工作訓練。也就是說,還是由「美國」這個世界超級大國領銜帶頭衝刺,希冀藉由注重環保(所謂綠化) 訓練,達到經濟復甦的目的。尤其是希望能夠達到穩定中產階級的經濟能力,甚至讓貧困者邁向中產階級。(OS,感覺上命題非常偉大喔!很希望能看到「可行性」與「執行面」喔。)

在資本主義世界裡,談環保其實是一種違背現實的舉措,但是,現今歐巴馬領著特別小組帶頭從事環保(經濟)運動,一定是有個強有力的誘因,我想,應該是氣候、環境變遷以及金融海嘯造成的(可能的)經濟大蕭條,這狀況不僅僅危及為數眾多的貧民,甚至於中產階級都受到影響。因此,在這時候打出環保、綠化等等「可能有效」的一張牌!而環保運動恰好可以搭這趟順風車,這樣也很好。

說來說去,歐巴馬這措施就是想達成下面說的,能源部長朱棣文說,「經濟復甦不只在於保證華爾街恢復元氣或大銀行倖存。一個真正的復甦意味著一個適合中產階級家庭的經濟。那就是為何歐巴馬和拜登計畫投資再生能源,使住家和商業更符合能源效率,是如此重要。我們能創造數百萬個新工作,透過能源法案替家庭節省開支,結束我們對國外石油過度依賴的危險現狀。」不管怎樣,這應該是環保運動切進的好時機!

根據2008年11月出版的「製造業氣候解決方案」(Manufacturing Climate Solutions),最有前途的技術為LED照明、高性能窗、卡車動力輔助器、太陽能集中、和一種將豬的排泄物轉變成乾淨土壤肥料的新模式。目前,則還加入了兩項新技術──熱幫浦熱水器和回收工業廢料,如廢熱氣和可燃氣體發電等。由這一段可以看到,所謂綠領工作指的是將一些傳統勞動注入綠色環保的概念,例如能夠改善(提高)能源利用率、將污染環境的廢棄物轉化成潔淨能源、朝向使用再生能源新技術開發等等的相關工作。

從這一篇摘要報導拼經濟也要拼環境 歐巴馬力推300萬個綠色工作機會,更可以清晰看見,歐巴馬為什麼會在這時候推這項政策。也可以讓我們知道,究竟「綠領」工作的定義/範圍/項目為何。比方說,潔淨能源、替代能源產能要倍增、改造聯邦建築物、改進能源使用效率、節省能源開支。這些工作機會包括:建置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以及打造省能車輛、興建省能建築等等的。

另外,團保人士希望將錢砸在「既有」設施修護上,而不是漫無天際進行一堆建設(好比,台北市?)比方說,地球之友目前正進行一項「新道路=新污染」宣導活動,希望在獎勵投資方案中納入「聰明運輸」(smart transportation)的投資,阻止新蓋新道路的經費。他們期待,歐巴馬能讓經費挹注給更新、拓展較為乾淨的交通設施方案上,例如大眾捷運、鐵路,另一部份則用來維護、修繕現有的道路與橋樑。布萊克衛德說:「用在大眾運輸、現有道路與橋樑修繕的每一分錢,所能創造的工作機會遠多於開新路,而且所製造空污與污染也比較不嚴重。」

所以,我見到的綠領工作是指,奠基在現有基礎上,以環保綠化為核心進行技術革新,也讓勞動人口能夠就近工作。

從這篇星島日報失業率高企仍然有出路 政府推動 綠領大熱的報導,可以更清楚看見美國面臨的問題,也可以看見美國政府正在藉「環保」拯救經濟。但是,是不是真如報導說的,一個時薪20元的僱員,在接受綠色職業訓練之後,時薪可望漲至50元。這一點我又有困惑了,如果經濟狀況已經很差了,那麼是誰拿錢出來「採購」比較貴的、具有環保概念的「服務」呢?

我這個問題,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從這一篇報導G20領袖敦促建設更環保的全球經濟 中得到解答?

在各國領袖表明他們立場之際,一個環境、開發、企業及勞工團體的全球新聯盟請求G20國家,要確保他們的財務刺激方案是一個面面俱到且兼顧環保的方案。這個聯盟成員包括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世界自然基金會(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國際環境與發展協會(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貿易同盟及企業團體。他們敦促G20國家要對綠色經濟進行投資。 這個聯盟在給G20領袖的一封公開信中表示:「我們建議你們提撥這個刺激方案的7500億美元(約全球GDP的1%)用在可以建構出內容廣泛及綠色經濟的投資項目上。你們可以投資在綠色基礎建設上,這些建設包括可再生的能源、可永續經營的運輸系統以及對環境友善的建築。這些建設也可以刺激創造出跨領域高品質與穩定的就業機會。」

將7500億美元平均除以20國,每一國將有275億美元投入藉由綠色產業創建出來的就業機會,嗯,這樣看來應該還蠻不錯的。由大國帶頭拿錢出來投入綠色產業,好過將錢砸在環境成本外部化的產業。

這封信敦促G20國家投資永續的天然資源利用,並輔以教育及健康照護措施來改善貧窮國家的生計。聯盟建議:「保護重要棲息地及生態系統設施,緩解系統化生態危機,在富人與窮人之間建構同等的恢復力。」嗯,這封信這些片段,真是道出環保人士的核心價值,我想。(OS,不知道如何找出這信的全譯文?)

以上這些,是我讀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編譯的國際新聞連結附件的心得。(OS,但是國內文章就……命題架構都太大了,我還沒辦法消化說。)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綠領工作在台灣可有未來?座談心得

綠領工作在台灣可有未來?座談心得

算是參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第二次活動。想試試看自己能不能以第一次課程所學,練習寫寫看,但是,顯然…有困難。

這困難包括:

1.如何選取座談重點,並加以記錄。也就是說,要耳聰目明、手腳俐落啦。

2.如何不加入自己的成見,僅僅摘取與談人士發言重點。這很難,真的很難,因為在聆聽的過程,腦中總是容易浮出曾經讀過的書或是曾經見到的一些現象,加以判斷發言者的言論。

(OS,此時,更覺得村上春樹寫地下鐵事件 約束的所在這兩本書,不僅僅是大文豪的武功高強讓人欽羨不已,那願意「寥落去」訪談並書寫的姿態更是讓人肅然起敬啊!)

與會有環保團體、勞工團體、公民或非公民記者(如我)、還有一位來自中研院法律所的博士候選人(他提出很重要的見解喔!我會後還找他小聊一下下呢。)。會中談的議題,我想,架構太大,偶而有些失焦。不過呢,以我認真聽講的態度,我發覺到,重點應該是在勞工團體和環保團體建立溝通平台,並且寄望未來的交流,然後一起攜手合作。

產業外移致使許多勞工失業,但是,能不能算到環保聲浪高漲的頭上呢?也就是說,當環保團體抗議一些企業排放污水、毒氣、要將環境維持好,卻是讓企業主覺得「要花很多錢、要跟你們這些囉囉嗦嗦的環保人士交涉」那不如我遷廠好了,於是「產業外移」成了一股潮流。因此,「產業外移」能不能這麼簡單歸責於環保運動?(OS,但是,勞工失業的問題僅僅是產業外移這麼簡單的現象造成嗎?)。

假如是用這種簡單因果邏輯的話,那麼我相信勞工團體會巴不得環保份子你們少來碰我,你們會「害」我沒頭路。但是環保團體想的是,如果工作環境很差,像是使用有毒藥劑、輻射等等會讓身體健康受到影響,那麼,你們勞工應該要歡迎我們介入啊!這兩方都為求更美好的明天,看似「利益」相同,但是實質上確有極大落差。就是兩方需要好好對話溝通的原因吧!

再來談談工會:

沒有一家企業會張開雙臂歡迎員工籌組工會來跟企業要著要那的吧?我想。

所以,當我們站在這頭總會羨慕那邊頭山更高的時候,比方說,我們看著歐美國家工會的暢旺以及那力量,總也會想,我們也該來「壯大」工會組織,那對勞工將會有多大助益。我想,這絕對沒錯!團結力量大。面對傲慢的官僚,有著一堆勞動法規也不怎麼執行,沒有工會那怎麼行呢?企業可以政治獻金讓官員決定對他們有利的法案。

但是,GM通用汽車昨天宣告破產了。一個重大原因是,要養許多退休人員。也就是說,GM歷年工會對勞工的權益的爭取與堅持,很可能是讓歷年退休員工享有很好很好的退休福利,而這福利來自於對「現職員工」的索求。啊,如果是這樣推論,那麼,工會是幫「現職員工」爭取許多福利,卻是遺留許多責任給「未來員工」嗎?我希望與會的工運人士千萬別走上這條路喔。當我們側身在不友善的勞動政策以及不友善的企業主之間為弱勢發聲之際,這一點可真要好好想想呢。

關於環境保護、綠領工作等等:

我想,中研院高先生的發言很讓人警醒的。他說道,有些訴求可以「減碳」,但是「耗能」。有些訴求可以「節能」卻可能「有毒」。大概是這麼說的吧。也就是說,有一好沒兩好。這個啊,也是我很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我們聊到台電要蓋風車作風力發電,卻,地點選在濕地、野鳥保護區內。那麼該選風力發電還是該保護野鳥棲息地呢?(風力發電可是再生能源喔!)他提到,歐美環保壓力大的國家,也就是企業遇見環保會讓步的國家,「產業外移」很嚴重。這點,雖然我並沒有實證,(因為只是會後閒聊嘛!)不過邏輯上聽來應該可信的,(不然,真想要實證,追他拿些資料來看也行吧。),那些國家失業率也是很高的。我自己就認識來自歐洲國家的朋友,就是因為在自己國家找不到工作,國外流浪許多年。(意思是在國外工作許多年,一直找機會回自己國家,卻事與願違。)所以,話說回來,這種環境保護與生存權兼顧的兩難局面,可真是你我都不知該如何面對的吧?

唉唉,以上,真是我在座談會現場聆聽的心得,不能夠算是報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