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財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財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慈濟買下內湖地,不是被騙, 是貪婪、搞特權!

慈濟買下內湖地,不是被騙, 是貪婪、搞特權!

慈濟買下內湖地,不是被騙, 是貪婪、搞特權!

特權變更地目,慈濟花蓮醫院的記錄,眾議翻天,不平之鳴早有討論;內湖的地,依樣畫葫蘆,豈不易如反掌?

2015/03/05 出處:財訊趨勢特刊 第 0 期 作者:美麗島電子報
【文/周玉蔻】
打開天窗說亮話吧,或許當年真的是有一群心術不正的傢伙,甜言蜜語說動了慈濟,以所謂指定專款的方式,花大錢買下了現在已成為燙手山芋的那塊爭議土地。

但是,慈濟為什麼會笨到上當?

特權變更地目,慈濟花蓮醫院的記錄,眾議翻天,不平之鳴早有討論;內湖的地,依樣畫葫蘆,豈不易如反掌?

何況,價值翻倍。柯文哲眼裡的魔戒,恐怕是慈濟當權者抵擋不了的貪婪誘惑。
然而,良心呢?不是靜思語的核心嗎?

明明是不適合開發的保護區,土地原本載明就是滯洪池用的「溜地」,慈濟功德會雖是佛門弟子,眾生信徒中必然不乏相關專家,隨便問問,就應該理解,那種地方建造兒童醫院,難度不低,怎麼可能憑藉什麼所謂台北市政府或內政部若干官員「保證」,就深信變更地目萬全必然?

生態環境保護,應是所有公益善意理念者的基本信仰,慈濟是宗教團體的佼佼領袖,更是表率倡導者,竟然膽敢辯解當年買來時,那片土地就是「破壞區」了,毫無環保至上意識。叧一方面,慈濟又在那裡設置垃圾回收園區,將賺來的錢經營電視台,掌控一言堂,對照起來,還真不搭調的諷刺。

「奇怪耶」,只是緩和的批評;深入探究,1996、97年左右,慈濟不考慮有否違法,或是傷害當地生態保育,就一股腦的認為官員承諾為真,必可變更地目成功,令人懷疑僅是特權習慣作祟,無視法紀;還是跟錢的利益有關?

土地買賣總有回扣,這片原本就身分不明、爭議四起的土地,買賣之間誰牽線?誰提議?賣方新陸公司背後什麼人?那些參與者,分了多少佣金?不都是好問題嗎?慈濟不徹查、不回答,台北市長柯文哲半天內,就能弄出水落石出。

依據台北市議員李慶元調查的公文書資料,慈濟內湖地開發案討論,郝龍斌市府時代,已經進入細部審查;顯示本地目變更案,已悄悄過了第一關,若非政黨輪替,慈濟早就順心如意、阿彌陀佛了。
果真如此,兹事重大,柯P弊案又要增加第六號了。

別再怨東怨西、愈描愈黑了。內湖地爭議,慈濟是咎由自取。因果循環、善惡報應,證嚴法師常說的話,就是這樁公案的寫照。

我更好奇的是,慈濟另外十個土地變更案,從買賣到地目變更,百分之百沒有瑕疵弊端嗎?有追究探討的可能性嗎?

至於一尊奇怪名稱的雕像賣33萬等,願打願挨,自承自受;我也被政治明星欺騙過,摸摸鼻子就是了。
不過,還說是「台灣之光」嗎?慈濟做了不少宗教慈善團體理當做的好事,很敬業;經過最近的風暴,台灣之光,金片掉落,就收場了吧。

其實,說真話,沒有蔣經國早年加持,就沒有今日釋證嚴;沒有威權時代洗腦式鼓吹,就沒有現在的慈濟王國。時代不同了,既然講轉型正義,慈濟被檢驗,也是理所當然。

財訊回應慈濟:財報無法勾稽

財訊回應慈濟:財報無法勾稽

3月16日慈濟說明有關慈濟醫院基金應用部分,特別指出《財訊》報導「慈濟用40億投資海外金融資產為子虛烏有,慈濟醫院不操作股票,91%可運用資金是現金及銀行存款,9%是穩定的長期金融債券、基金及股票。」

2015/03/17 出處:財訊雙週刊 第 471 期 作者:財訊
《財訊》謹此說明如下:
本刊於第471期、第53頁報導的原文為,「根據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財報,慈濟投資在具利率變動之公平價值風險金融資產的規模高達47億元,但財報上僅揭露4億元的短期投資,包括瑞銀、國泰、復華所發行的境外基金,以及美國花旗集團、中華電信、遠東新世紀等國內外公司股票,其餘39億具現金流量風險的金融投資部位並未揭露。」
慈濟說明顯與本刊報導有所出入。本刊所引用數據乃根據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2013年財報,只是在比對後,帳目明細仍無法勾稽。
例如,該財報第19頁資訊指出,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具利率變動現金流量風險之金融資產在扣除金融負債後為39.16億,但在第23頁的「現金及約當現金明細表」銀行存款部分,包括支票、外幣活存、定存等資產規模為42.81億,若加上第24頁「流動明細表」中國內外基金、股票等4.03億,應為46.84億元,中間仍有7.68億的差額。
而若以「具利率變動之公平價值風險金融資產」而論,慈濟醫院帳目中外幣活存加定存款項共為32.24億,加上股票、基金等金額也僅36.27億,無法與該財報中的任一財務項目比對。
另外,《財訊》並未指慈濟購買衍生性金融資產,但根據慈濟歷年財報,2006年的短期投資明細表中載明購買了總額達2.29億元的一年到期有價證券,2007年時購買了市價5196萬元的三年期美元計價連結大摩台指連動債券,2008年再購買了市價3105萬元的三年期連結大摩台指加計台幣避險連動債券,而連動債即為一種與債券結合的衍生性商品。近三年則連續購入裕民航運、遠東新世紀等台股。
上述疑慮,《財訊》自1月23日開始,曾多次以書面及電話請教慈濟醫療志業發展處人文傳播室,但慈濟直到出刊前的2月23日才以書面回覆:「期望貴刊不以量化的方式,來評量慈濟的醫療志業對社會的付出與奉獻。」如今慈濟再於23天後回應,就程序而言,本刊事前已善盡平衡報導義務,也不接受「子虛烏有」的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