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慈善怪獸鏟起保護區─慈濟內湖基地變更案探討
chrisliu — Fri, 2010-11-19 00:07
文/劉美妤
有一個組織,最初以宗教的關懷精神出發進行社會服務,漸漸發展成一個龐大的事業體,前往世界各地參與災後重建,每年收到的捐款數目以數十億元計,總資產額上千億;旗下擁有多處醫院,並開設大學,營收頗豐;與政府單位關係良好,時常承包公家的案子。台灣人都對這個組織非常熟悉,它叫慈濟。從一個單純的佛教公益組織到現在已經儼然成為以社會福利為名的企業體(enterprise),如果以更嚴格的角度看待它,我會稱之為:怪獸。
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爭議超過十年,1996年,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購得內湖成功路五段大湖山莊旁的這塊山腳溜地,於1997年規劃變更,建設兒童醫院,但由於開發案位於保護區,遭都市發展局駁回這項變更申請。慈濟因而改至新店建醫院,位置就在破報報社旁。走進醫院大廳,迎面而來偌大的「印順、證嚴問病圖」有如歐洲中世紀宗教壁畫,慈濟人在這幅證嚴神格化的聖像前集體參拜。作為台灣最大的慈善事業集團,慈濟攬下許多災後重建和社會福利機構的建造經營,然而過程之粗糙令人心驚。在不尊重災民主體、災民因而指其為「慈善霸權」(詳見破報復刊623期:《一年後,他們在凱道上燃起狼煙-淺談八八風災重建之弊》)的慈濟大愛園區建造時,開發基地內有一處早年記錄的新象寮遺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懇請慈濟高抬貴手,但在監看人員到場前,施工單位就已將遺址毀去大半。慈濟對環境原狀的不尊重顯然不是第一次了,位於內湖的這塊保護區,慈濟也是鐵了心要開發,1998年遭駁回後,慈濟於2000年改以「國際志工大樓」申請。
借屍還魂,不需環評?
慈濟計畫變更此保護區為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此開發案在2007年5月台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召開第568次會議審議,決議由都委會另行召開討論會二次後,擱置迄今。該計畫基地面積為46198平方公尺,分為南、北二基地,因未達5公頃,不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然而真的不需要環評嗎?元智大學資環系及綠色科技中心教授丁力行據其環境影響評估研究專長指出,慈濟內湖社會福利園區是依據環評法認定標準第23條的「文教設施」開發面積未達5公頃不需環評,然而這個解釋錯誤且違法,因為國際志工大樓不是文教設施,此案應符合認定標準第31條第12款的「社會福利事業設施」,為「其他開發行為」,其興建或擴建工程應符合第1款:位於山坡地、國家風景區或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核定公告之一般保護區,申請開發或累積開發面積一公頃以上,故依法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細看此開發案的空間用途,分為三個設施:國際志工發展中心、救災調度與訓練中心,以及社會福利中心。勉強與文教用途可沾上邊的僅有其中的社會福利中心,而用以舉辦國際志工會議、提供慈濟會務活動的國際志工發展中心,及預計用以做急難救助訓練的救災調度與訓練中心,都徹底與文教無關。無論是不是文教設施用地,以社會福利特定專用區論,其實還有許多閒置用地可供選擇。追本溯源為何要有這樣的救災訓練中心,更令反對者紛紛質疑:如果無災,何需救災?所謂天災,其中多少都有人禍的成分,預防重於治療是人盡皆知的道理,在氣候異常日見嚴重的當下,於保護區大興土木,更可能是一場「造災」之舉。
在慈濟以文教設施為名目規避環評時,台北市政府也配合演出這一系列變更地目的審議。何況所謂的保護區,定義為「為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及保護生態功能而劃定之分區」,也就是在客觀條件上不宜開發的地區,主管機關將其視為不需環評,未免輕率。台北大學不動產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從2007年呼籲「台北市的保護區之所以是保護區,是為了保護居民」,並痛批「只有建商會開發保護區!」至今,開發方慈濟依然不為所動,不知道坐在高位鼓勵大家做環保、順應自然的證嚴「上人」這麼多年來,究竟聽見了沒?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宛如一面照妖鏡,映射出慈濟膨脹為一頭善款巨獸後的真實樣貌。
內湖居民對過去淹水頻仍的日子餘悸猶存。在昔日為國大代表建造的大湖山莊腳下這塊基地的地目稱為「溜地」,隔著成功路與大湖公園相對,依臺灣省政府民政廳36年7月29日民地甲第150號代電規定,「溜」地目,為第三類交通水利用地,係指灌溉用之塘湖、沼澤。位在山坡與平地的交界處,慈濟內湖基地原具有集水、排洪功能,於1978年回填,慈濟團隊的酈寶成技師2006年在做水土保持說明時提及,本案基地的回填土應該是市府開闢成功路時的廢棄土。市政府的廢土回填造成周邊農地淹水,而慈濟此案將基地區分為「山坡地」、「平地」兩塊並據以表示平地非環境敏感區,實則在造成周邊淹水的回填區上開發。除了是回填湖區、谷地集水區,這塊基地同時有潛在順向坡以及礦坑、斷層問題,即使慈濟提出在開發同時設置滯洪池,以開發強化水土保持的說法,強調「改善後會比現況更好,維持原狀問題仍在」,依然令內湖居民憂心。以建造大樓「改善水土保持」的說詞令人驚訝,如果慈濟開發的目的是為了治水,那何不更直接的提出治水計畫即可?幾位大湖里居民告訴我,大湖公園的蓄水功能因湖底淤積而受影響,他們需要的不是新的滯洪池,而是定期清理湖底淤泥。
這塊地在1980年被闢為私人俱樂部使用,後設立大有公車總站。慈濟購得後於1997年在此設園區進行資源回收並設置工廠,我走進園區詢問時,一位慈濟師兄對我說,後面山上那些房子都蓋那麼高了,水土應該不至於有問題──然而正因為慈濟不是建商,所以不該以善款開發保護區,不是嗎?廖本全更指出:「所有開發商都在看這個案子,如果過了,台北市其他保護區也會被開發。」
慈濟於計畫說明書內解釋通過此區的基隆斷層延展情況不明,屬推論斷層,且非中央地質調查所公佈之活動斷層;而順向坡位在「計畫區外周邊」,地下礦坑也位於「計畫區外東側」,簡而言之,在慈濟的評估中,所有潛在的地質敏感因素都會恰巧位於計畫區外緣。慈濟承諾在北側推論斷層區域設置滯洪沉砂設施,並規劃環狀排水明溝、開闢北基地西側八米道路。然而慈濟在台大水工所的模擬分析是否真能在實地上帶來同樣的效益?研究地質的學者幾乎都深知地質的複雜性、不確定性會為工程帶來變數,慈濟先在計畫中聲明排除了地質變因,但事實上這些問題是否真如慈濟所言的都「恰巧」位於計畫區範圍外?且鄰近計畫區,也同樣可能在開發時帶來災難。
內湖住民不曾同意
「我祖先清朝就來這裡種田,跟日本政府繳地租,後來跟國民政府繳地租,現在蓋大樓,做兩百年的田就沒了……沒看過這麼殘忍的手法!」一位農民娓娓說著他的心聲。另一位農民陳先生也是從小居住在此的農家子弟,他無奈的說自己成了「歷史的見證者」。慈濟腳下的這群都市農人沒有尊嚴,意見從來不被開發商聆聽(詳見破報復刊443期:《台北無米樂──大湖山莊與慈濟腳下的世襲農民》),只盼慈濟停止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陳先生說,大湖里古地名為「十四分坡內」,原本是淳樸的農村,「十四分坡」是左右山巒相抱的一片湖泊,湖光山色,其間稻田、農舍相映成一幅美麗景緻。民國62年左右政府闢建成功路,用最粗糙的推山填湖方式造路,因此今日慈濟基地分為南北兩處,是當年官商勾結草率建設之果,再行開發,根本沒有正當性可言。
除了第一線遭受衝擊、權益徹底被遺忘的農民,其他居住在此的民眾也幾乎一面倒的反對開發。「我們就住在這裡耶,怎麼可能同意!」一位女士在都市發展委員會審議會場外對我斬釘截鐵地說。11月11日,最近的第620次審議會,雖是平常上班日下午,卻有50名以上的大湖里居民在未動員下自發前往市政府關心,擠得狹小的走道寸步難行,都委會的工作人員說從沒看過這麼多人來旁聽會議。然而會議開始時,他們卻都被擋在門外,而早早來登記發言的慈濟人們佔據了旁聽席所有位置,登記發言的前40號幾乎清一色是內湖的慈濟人──以內湖居民的身分大談「慈濟治好了我的憂鬱症」或「隔壁的夫妻參與志工活動後再也不吵架了」,然後以不知哪來的邏輯連結到慈濟應該趕快開發此地建成國際志工大樓。然而慈濟也在此弄巧成拙,由於發言人過多,時間太長,會議延後再審。而這些「內湖居民」真的只是居民嗎?在各場合大力支持慈濟開發案的內湖好山好水協會成員邱先生對他們與慈濟的關係一直支吾其詞,在我旁敲側擊下才坦承他們的成員都是慈濟會員。據里長代表陳尤雪指出周邊里長皆已同意開發案,然而居民們一聽到立刻怒吼:那為什麼里長同意書不敢給我們看!?
其中最受爭議的便是宣稱曾反對開發的大湖里里長郭坤祥改變態度,轉為大力支持開發,並聲稱代表了里民意見。然而客觀條件不曾改變,「我不知道郭里長改變的理由。」在網路上發起連署反對保護區變更開發的大湖里居民、政大研究生劉德正說,「以前都有開公聽會讓居民參與,大家甚至會請假去,後來2007年擱置之後居民大致放心了,但都委會其實沒駁回過,近三次討論會都不公開、沒讓居民參與,這樣以前的會意義何在?」他說,在民國87年底曾辦過居民公投,高達八成一的民眾表達反對,而九成九的民眾支持在此地設置水土保育示範園區,以維持集水區的防洪功能。劉德正在近兩週熱心投入反對開發行動,自費印刷傳單在大湖里張貼發放,但多次發現傳單一貼就被人收走,「有人跟我說,看到一個騎摩托車的人跟著我,看到傳單就撕。」但居民也多半相當關心這件事,還有人跟他索取傳單圖檔自行輸出,在公寓的公共空間張貼。而劉德正在網路上募集的連署,已有35個團體、超過4000人參加連署。
正因為是慈濟
曾為南港202兵工廠綠地下跪請命的作家張曉風也在11月11日的審議會上現身,懇請慈濟秉持良知重新思考這個開發案。她說自己當天早上打電話給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討論這件事,陳宏宇嚇了一跳,對她說:「我以前已經否決這個案子,怎麼又跑來了!?」在她的認知中,這塊地就是保護區,不會改變。「這塊地既然古稱『十四分坡』,它可做水田,但不能做其他可能,希望盡可能維持大自然原有生態。」張曉風說。
這起開發案,正因為業主是慈濟,台灣的慈善事業龍頭,提倡環保概念外,建設經費更全來自各界善款,更需要被大眾嚴格把關。在聽見這些爭議後,我再看見新店慈濟醫院大廳的「印順、證嚴問病圖」頭頂發光的聖像,感覺諷刺至極。此外,台北市政府的市政白皮書中提及「台北市目前的生態課題有:1. 人為開發導致山域、水域環境破壞;2. 土地開發、不透水面增加,使逕流量增加;3. 自然生態敏感區受衝擊與破壞。……佔台北市一半以上面積的環境敏感地區(包括保護區、風景區、行水區),應予以積極保育。」而倡導保育、理當最尊重自然的佛教團體慈濟卻帶頭開發。事實上,9月28日會議審議過程中沒有委員明確表態贊成,主席台北市副市長林建元卻逕自建議「以通過變更案為前提」讓慈濟回去補齊相關資料。廖本全指出,這令都委會委員都看不下去,「林建元擺明了要主導。市政府想趕在選舉前通過案子,一定有選舉考量。」
倘若台北市政府通過此案,接下來於內政部審議過程中仍有阻擋的可能。這已不是誰呼籲誰怎麼做的問題,如果能以民眾集體守護環境的共識,成功對抗濫用善款進行不當開發的慈善流氓,人民才能不流於盲目地遭偽正義的意識形態綁架,而從台灣社會一片官商勾結開發案、出賣民眾環境安全與生存尊嚴的現狀下跳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