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內湖開發案 傳將解套
內湖慈濟園區預定地鳥瞰,右橘白色屋頂房舍為內湖聯絡處,左白色屋頂房舍為內湖環保站。 (記者張嘉明攝) |
〔記者郭怡君、陳璟民╱台北報導〕佔地相當於七個足球場的慈濟內湖基地,九年來雖一直向台北市政府申請變更為「社會福利專用區」,卻因位在山坡地保護區,而被專家學者駁回,近來傳出市府高層傾向讓此案通過,熟悉內情的水利、地質和環保人士擔憂,該區先天條件完全不適合開發,且此例一開,後患無窮。
公告地價現值超過五億元、面積四萬六千多平方公尺的慈濟內湖基地,位於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五段大湖公園北側,被一座小山丘隔成南北兩基地。
北基地北側有基隆斷層通過,南基地附近有礦坑舊址,兩基地都位在支流河口處,環繞的山丘都是潛在「順向坡」,一旦上游集水區持續下大雨就難逃洪災,有審查專家私下直言:「該區的開發條件之糟,實在不適合來申請變更。」
在扁、馬市長任內都當過都委會委員的台大地質系主任陳宏宇,對此變更案持保留態度,他強調對慈濟做社會公益的愛心深表敬佩,但「這跟要開發保護區完全是兩回事」,做公益不該跟消耗大地資源混為一談,他也強調台北市若要朝世界一流都市發展,「最好讓保護區還是保護區吧!」
專長水利防洪的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主任許銘熙指出,大湖地區的天然環境原是湖泊、谷地和河道,雖然現在很多都被回填土掩蓋,仍屬於淹水潛勢高的區域,慈濟基地前的成功路便是舊河道,因當初排水設施做得不理想,近年來每逢豪雨就容易積水。
慈濟內湖基地變更申請案原本規劃蓋兒童醫院,但九年前在陳水扁市長任內的都市發展局就先被駁回,並未進入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程序。
馬市府在專長土木工程的副市長歐晉德時期,慈濟雖改規劃為社會福利園區,欲建造十層樓高的國際志工發展中心、救災調度與訓練中心等,但送到都委會仍是「有審沒過」。
出身慈濟醫學院教授的副市長葉金川上任後,就傳出市府立場鬆動,現任都委會的委員私下對曾參與審查的專家嘆氣表示:「這次恐怕擋不住了。」
多年前台北市因人口暴增、建築用地奇缺,曾將部分保護區變更為住宅區,為「保變住」的特殊案例,其他的保護區變更,幾乎都是為了公共的道路和公園建設,或軍事安全用地的解編,慈濟案若在最近審核通過,恐將引發其他民間機構「慈濟能,我們為何不能?」的跟進效應。
地質教授:淹水風險很高
〔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針對慈濟內湖基地的環境條件,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分析,基隆斷層並非活動斷層、地下礦坑只要避開坑址,問題都不算大,最嚴峻的挑戰,還是兩基地都位在碧山集水區的河口處,雖然被人為填平,但「上游的水還是自然會往河口集中」,淹水風險很高。
陳文山指出,近十年台灣被土石流或洪水沖垮造成嚴重傷亡的慘痛案例,很多就是蓋在河口處的村落。死亡加失蹤人數多達兩百一十四的桃芝颱風便是明證,當時位在河口的花蓮縣光復鄉大興部落、南投水里鄉郡坑村,都是被順著河道走的土石流吞沒。
陳文山分析,碧山集水區往南匯入基隆河的區段,因受地形阻擋流量有限,才會在慈濟內湖基地附近形成大湖,也就是排洪先天不良的滯留水域,近年來颱風梅雨的累積雨量屢破台灣氣象史紀錄,恐怕不是靠重現期距二十五年的排水設計,就能應付得來。
至於「地層層面跟山坡方向一致」的「順向坡」,陳文山解釋,從慈濟內湖基地的環境地質圖來看,緊鄰南基地的順向坡,一旦因地震或豪雨產生滑移或崩塌,預定在南基地興建的建物就有危險,「坡地植被看起來長得很好,並不保證一定不會崩塌」。
陳文山強調,台灣近年來已為過度開發付出太多慘痛代價,負責把關的政府單位應做到「山坡地盡量不要開發,環境敏感區絕對不能開放」。慈濟內湖開發案 傳將解套
發表新回應
所以慈濟的行為沒有道德問題??
時間:2013年1月26日 下午1:30
地點:台北內湖大湖國小 (捷運棕線,大湖公園站)
但是慈濟仍然要在保護區上蓋建築物,因此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將「保護區」改成「社會福利區」,如此就能名正言順的使用土地了。
另外,慈濟要在保護區蓋上自己的建築,但是這一區是順向坡、斷層且地質脆弱,而且慈濟設計的滯洪區小到無法發揮暫時集水作用,保護區實際上是承受不了慈濟的建設。一旦市府讓慈濟申請變更土地成功,可能會造成低窪地區(住家)淹水更嚴重、大湖公園捷運線下方無預警坍方、後山農民作物收成更困難等等憂慮。
http://newtalk.tw/news/2013/01/17/32946.html
多一家酒店沒人抗議,倒是多一個做善事的地方,大家意見這麼多......埃
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681&id=2893&p=1
所以之前財訊說慈濟很有錢 根本就是不實消息 因為這些地價上漲 慈濟不可能受惠轉為金錢 慈濟從未因為這些地價上漲而賣過任何一塊土地而獲利-未來也不可能 因為這些地是菩薩甕 湧出生生不息的菩薩才是發揮最大的價值 其實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才是最大最大的價值
慈濟所做的慈善只是化城 希望大家見苦知福 希望受助者收到關心有勇氣再站起來面對人生的考驗罷了
釋出土地只找到這則新聞
〔記者張勳騰/三義報導〕佛教慈濟基金會昨天慷慨捐贈至少2千多萬元的土地,協助三義國中升格完全中學,讓地方學子在民國102年就近升學,不用再辛苦通勤;對於慈濟捐地興學,地方民眾感佩慈悲濟世的無私胸懷。
*慈濟希望低度開發,原本要蓋醫院的時候,就是4.6公頃,現在面積更縮小到 4.4公頃。文教訓練設施,依法5公頃以下是不需要環評的。
慈濟總不可能為了一定要進行環評,而把面積增加到5公頃以上吧?
*不然到時候又會有人說,慈濟不是低度開發嗎?為什麼面積這麼大?
慈濟的崇高地位是建構於道德之上?還是法律之上?再者如若自覺慈濟在法律上站得住腳就不用擔心啦!!有甚麼好急?好氣?這個答案不知閣下是否滿意?
借六祖之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回應此問,若證嚴法師真乃高僧,必然對此不以為意,何來遊街示眾?昭慧法師也就別急別氣啊
慈濟內湖這塊基地,在民國86年慈濟購入前已經被嚴重破壞,場區裡鋪設柏油路,鐵皮屋林立,髒亂不堪。此基地名義為保護區,實為破壞區。慈濟希望將它改善為「兼具叢林、生態湖的慈善心靈園區」。
台北市核准保護區可供使用的項目共有18組及60多種,其中明訂保護區可以作為「社會福利設施」之使用。保護區在政府公共建設或公益需要的前提下是可以辦理變更的;依政府法令規定,都會區的保護區,可以申請進行公共利益之使用,但不以商業利益為目的。
另第八組第七款中:基地面積五○○○平方公尺以上者,須完成都市計畫變更之法定程序始得設置,建築面積二○○平方公尺以上者,應送臺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審議。
(http://www.laws.taipei.gov.tw/taipei/lawsystem/showmaster01.jsp?LawID=P13B1005-20111228)
台北市的各保護區是從民國50年間由台北市政府劃定,當時的時空環境比起現在差距很大。另依據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台北市1/5000土地利用潛力圖」顯示本基地幾乎為「很高土地利用潛力區」及「高土地利用潛力區」。慈濟內湖園區計畫引用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3款,是否符合適用『國防或經濟發展之需要』的條文?答4:慈善的投入也是公益經濟的一環,會帶動整體GDP的成長。公益慈善團體在購置相關物資與用品投入社會扶助的同時,帶動整體社會的善經濟之循環。慈善志業在全世界都是屬於是「公益經濟」,慈善救濟是「善經濟」。
社會福利是國家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公益團體透過長期給予社會弱勢團體的專業協助,除了提升弱勢族群的經濟條件,同時也是提升富裕階層的心靈富有。
慈濟園區案依法提出申請,將來會由市府都委會依專業及法令進行審查,並非如反對團體所言,慈濟違反法令之規定。
捐款集資買公車廣告一事,全是反對變更保護區之大湖里里民;自發性募款集資,自行匯款入專款帳戶,
前者佛教前輩引<中時報導>所謂捐款來自外地人之報導, 實令我們這些捐款之里民大為不滿!
或許有些問題已經沒有真相,但不能任意糟蹋一位尊者(即使個人並不信仰該宗教)~
大湖山莊街上游集水區488.47公頃,台北市政府建13萬立方公尺滯洪沉砂池,依相同標準推估,慈濟園區上游集水區91.71公頃,至少需要建2.44萬立方公尺的沈砂池。
大概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建物會淹水,慈濟當然也不例外。
目前園區內現有的柏油路無法吸水,慈濟內湖園區,將來會設置滯洪池,大量種植樹木,刨除柏油路變成透水綠地,把水泥地變成青草地,這會比目前,更可能改善淹水的狀況,也減輕大湖的負擔。
政府沒有處理,反而都要民間單位負責,似乎不太合理。
慈濟的標準,也超過政府開發的東湖路滯洪量。
假設您是建築師,要在這裡蓋一個建案,因為這裡的集水區有488.47公頃,因此被要求蓋一個13萬立方公尺的滯洪池,您的想法會是如何呢?
慈濟園區就算沒有任何建物,全部拿來做滯洪池,也要挖很深才有可能啊!
納莉颱風後,政府已經台北縣市做了改善,光是內湖,就增設康寧抽水站(這是台北市前五大的抽水站)、改善箱涵,同時在大湖清淤,也在大溝溪興建13萬立方公尺的置洪池。
可以大大減少淹水的機率了。
就像汐止,過去逢水必淹,在多年改善下,現在已經很少淹水了,房價也上漲。
區域滯洪量估計約13萬立方米,除北市政府已完成之13萬立方米的滯洪池外,慈濟的變更可增加2800立方米的滯洪,加上大湖公園的纳洪量,總量應足。對於整個基隆河滯洪、排洪的規範,仍需由北市府統籌規劃。相關的滯洪也將經由市府水利局、大地工程處評估,合法進行。
==
園區整建前(園內沒有滯洪池).上方早有滯洪池的大湖里都沒有淹水~
園區整建後(將會多3處滯洪池).大湖里更不可能淹水了~